close
安息日會的宗教生活和封閉的成長環境,使我成了井底之蛙,一個在台灣出生的醫生世家子弟,不消幾年,就成了美國鄉下的農家青年,過著無所事事,近乎頹廢的生活。每天打球、滑雪、崇拜麥可‧傑克遜(Michael Jackson),對未來完全沒有想法,我幾乎已經忘了自己是黃種人,忘了中文,未來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語詞。
長大我只想當農夫
在學校,我成績平平,但體育成績卻非常傑出,打球、滑雪、體操…幾乎每一樣運動比賽都得過冠軍,而且都當上隊長,可是對升學計畫卻是一竅不通。到了初三,爸爸安排我到學校住宿,一直住到高三畢業。每個月一次周末要坐兩個多小時的車才能回到美國媽媽的家。
在那一段生活中,我台灣的同學大多處在嚴酷的升學壓力中,而在美國的同學,則多半準備讀完中學,就回家當農夫或木匠。我在其中擺盪,十分茫然。
「只要你比我好就好了!」
青少年,通常是人格定型最重要的時期,而我的青春少年是在父母缺席、孤獨迷惘中度過。那段日子的種種,現在回想起來真是點滴在心頭。
我曾經問過父親:「你希望我將來做什麼?」父親回答:「只要你比我好就好了!」這句話經常在腦海中迴盪,只是,怎麼樣才算是比爸爸好呢?當時我沒有答案。
而他們每次來看我,問我書讀得怎麼樣?我都說我很會打球,是學校的體操校隊隊長,但是主科的確學得不怎麼樣,更不知道什麼是ACT、AP、SAT ,這個父母眼中曾經引以為傲、表現優異的資優生已經變成一個成績低落,成天打球的普通學生了。懵懂如我都可以察覺他們眼神裡的哀傷,但最後他們也只能安慰自己「至少孩子沒變壞,這樣就好了!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