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隻身在美國求學的青少年來說,缺少家庭和親情的灌溉,友誼、愛情就是求學之外最重要的生活內容。然而,受到生長經驗的特殊及侷限,也註定了我的交友領域相對狹隘,愛情路上更是崎嶇不平。
海外留學生無法逃避的人際宿命
也許,很多抱著美國夢「登陸」的人會以為,只要想辦法把自己和下一代弄進美國,未來必然更加美好。美國雖然稱為民族大熔爐,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種,但實際上種族問題糾結著階級利益,仍然嚴重左右著美國移民的社會流動。
不管是哪一種型態的外國留學生,大多都很難逃離人際交往的宿命,真正能全然打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實屬少數,絕大多數的人最後都只能尋找同類型的人創業、共事、結婚、生子,當初編織的「美國夢」,不過是把「故鄉」搬到另一個國度。
華裔小留學生在美發展的宿命,影響了我的友誼、愛情、事業、家庭…即便是我的下一代,我都很難確定他們是否可以脫離這種主客觀的限制。我想這是很多懷抱美國夢、攜家帶眷前進新大陸的人始料未及的!
從小我的人緣就不錯,除了剛到美國對環境不熟悉,過了一段寂寞孤獨的日子外,我的朋友其實還算是很廣泛的—有男有女,其中大多是外國友人。年少時期交往過的女友也多半是外國人。然而,許多有移民經驗的人都知道,白種人的優越感表現在社會競爭中是非常明顯的,至於在社會階層和人際關係上,種族的藩籬仍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障礙。當然,一般人際交往的初期,差異並不會立即出現,但在關鍵時刻,種族之間的「你」和「我」就會浮現清楚的印記。
這種障礙或許有形,或許無形的瀰漫在生活周遭,因此我真正的社交生活很難不以東方人為核心,面對交往對象時尤其明顯,可說是做為小留學生的悲哀。
與交往對象真正出現的問題其實是在於溝通的內容與價值觀的差異。像我這種既不是道道地地的「ABC」,又不是在台灣成年後才出來的留學生,在人際關係上幾乎是某種程度的邊緣人。那些「ABC」的價值觀對我來說太「美國化了」;而留學生在台灣的成長經驗都是我欠缺的,彼此說起話來常常搭不上線,難以溝通。舉例來說,由於小學畢業後就幾乎完全脫離台灣的環境與資訊,台灣發生的大小事均一無所悉,甚至連台灣的總統叫什麼、行政院長是誰都不知道!更別說是台灣的流行文化、鄉土、人情…這種差異,使我只能在同樣具有小留學生背景的人當中尋找到友誼或愛情。而,那是一個很小的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