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平第一次賺錢!
在加州待了大半年,唯有一件事是讓我感到光榮和驕傲的,就是我用自己的力量賺到了生平第一筆收入——美金二十五分(當時約合新台幣八元)。
有一天放學後,我騎腳踏車從學校回魚店,途中在十號高速公路Atlantic大道的天橋下,碰見一位非常口渴的賣花小孩。他看到我騎著腳踏車,就給我五十分,拜託我到附近公路旁的超市幫他買瓶汽水。但是魚店裡賣的汽水成本才二十五分,於是我騎了一個多小時專程回到魚店,拿了一瓶汽水賣給他,從中賺了二十五分。
雖然繞了遠路,騎的非常累,可是心裡非常高興,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賺到的錢。我知道父母為了栽培我花了很多錢,這二十五分雖然很少,但想到可以開始幫家裡掙錢,不由的覺得好有成就感。
親友不願接受寄養男孩從大姊說她不能照顧我的那一刻開始,父母就為如何安排我而傷透腦筋。他們雖不曾移民美國,但在美國的親戚多少還是有的。既然還想待在美國,一個方式是選擇住校,另一個則是寄住在親戚家。
「住校」讓父母最擔心的,就是美國學校嚴重的吸毒、幫派、暴力等問題,萬一孩子送到美國不但沒念到好學校,反而變壞,那真是太可怕的事了。偏偏這種可怕的事天天在美國上演。
當時台灣人辦理移民留學大概有兩種型態。一種是全家移民,一種是小留學生。前者因為父母仍然陪在小孩身邊,只要大人的社會適應沒有問題,孩子的就學、成長多半不會有太大的意外。
至於小留學生的問題可就多了!有的是父親在台工作賺錢,母親當空中飛人,每隔二、三個月飛到美國陪伴小孩;有的是寄居在親友家,卻因孩子生活上大小瑣事弄得親友之間不愉快;有的是父母購置房產提供小孩居住,生活則聘請傭人照料,結果孩子因無人管教染上惡習;最後一種就是選擇寄宿學校。寄宿學校有的以嚴格出名,有的專收貴族學生,然而,不管哪一種學校,只要是住校,孩子在學校要跟什麼人交往,在校外要如何建立人際網絡,父母都難以控制。
陷入煩惱中的爸媽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案,是讓我借住在距離卅公里外的表哥家。表哥家有個空房間,但後來表哥以表嫂那邊也有小孩從台灣來念書,房間必須留給他為由,婉拒了父親的要求。此後父親一下說芝加哥也有個親戚可能可以安排,一下又說舊金山也有個朋友願意照顧我,但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,所有的親友最後的答案都是:「不行。」那個在彰化一天到晚被讚美、人見人愛的資優生,一下子成了沒人要的棄兒。
迪士尼到底在哪兒?
對於未來到底要去哪裡、生活會變得怎麼樣等等問題永遠是我心裡的疑問。我不敢問大姐,也不敢問父母,每天上學放學,都盡量小心不闖禍、不惹人生氣。隨著英文程度的改善,我慢慢有一些朋友,也較能獨立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,在那一段生澀無助的歲月裡,我偶爾還是會向人問起:「迪士尼在哪裡啊?」那個吸引我決心到美國念書的地方,還儲藏在我心中的底層,不曾遺忘,直到半年後離開加州,還是沒到過這個令人嚮往的樂園。卅年後我才終於實現了童年時的夢想,卻已永遠失去了童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