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:牙周疾病引發的“蝴蝶效應”


牙周疾病是一個既古老而又年輕的疾病。說它古老,是因為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的遺骨上就可看到牙槽骨不同程度的破壞。說它年輕,是因為對於該疾病有許多問題尚待認識。
但有一點是明確的,細菌(菌斑)是牙周疾病的始動因素,有人做了一個比喻——是細菌(菌斑)扣動了牙周疾病的“扳機”。有人會反駁說,在我們農村老家,有人一輩子不刷牙,到80歲滿口牙還在,能吃很硬的烙餅。我們並不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。據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65-74歲年齡組,牙周健康率為14.1%。牙齦出血、牙周袋的檢出率,附著喪失(附著喪失是牙周支持組織破壞的結果,是區別牙齦炎和牙周炎的一個重要標誌,其程度可通過醫生檢查確認)>4mm檢出率,分別為68.0%、52.2%和71.3%。這組數據說明,在老年人中,確實有少數人的牙周組織是相對

 

健康的,但絕大多數人是患有牙周疾病的。
青黴素注射前,我們可以通過皮試篩選出青黴素過敏者,以避免因注射青黴素而帶來的過敏反應。但問題是,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判斷出哪個個體易患牙周疾病,哪個個體不易患牙周疾病。如果你想當然地把少數個體的現象套在自己身上,你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危險的境地。
另外,現有的技術手段無法改變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,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控制細菌(菌斑)的量,把菌斑降低到最低水平。即使你是一個牙周疾病的易感者,如果沒有細菌扣動“扳機”,牙周疾病也不會走火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健康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。

 

正確認識“牙疼也是病”
人們會說,牙周疾病有什麼大驚小怪的,不就是掉幾顆牙嗎?隨著研究的深入,現在看來問題沒有那麼簡單。俗話說十指連心,現有的研究表明,牙周不但連心、連肺、連腦、連胃、甚至連著下一代。
我們知道,牙齒通過牙周韌帶被懸吊在牙槽窩(牙槽骨)內,牙槽骨的表面覆蓋著牙齦。在細菌的作用下,首先是牙齦發炎。如果病變繼續發展,會引起牙根周圍部分牙周膜的破壞和牙槽骨的吸收,造成牙根和牙齦的“骨肉分離”,“骨肉分離”的結果是形成了牙周袋。牙周袋內壁上皮往往存在潰瘍,當咀嚼、刷牙的時候,牙周袋內滋生的大量細菌及其毒素,可通過潰瘍這些開放的門戶進入到循壞系統,從而造成對全身系統疾病的影響。

 

牙周炎與糖尿病還有關係?
李先生剛40歲,患糖尿病多年,血糖控制並不十分理想。同時,他的牙齒狀況也十分糟糕,相繼出現鬆動、脫落。在接受口腔科醫生治療的過程中,他了解到,原來血糖控制不佳與牙齒的鬆動、脫落之間有著很大的關係。
糖尿病是一種由於胰島素分泌和/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糖、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。如果血糖控制不佳,則會造成多種並發症。糖尿病的5種主要並發症為:血管病變、視網膜病、腎病、神經系統病變及感染體質。牙周炎是侵犯牙齦和牙周組織的慢性炎症,主要表現為牙周袋的形成、牙槽骨的吸收和牙齒逐漸鬆動,已成為導致我國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,牙周炎與糖尿病之間存在著雙向關係。

 

學習養生保健知識 確保你的身心康健
研究表明,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.1—3.0倍,其牙周破壞程度亦明顯重於非糖尿病者。這種現象的病理機制可能是由於糖尿病患者的白細胞趨化、吞噬功能缺陷、組織內血管基底膜的改變、膠原合成減少、骨基質合成減少以及免疫調節能力下降,使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下降,組織癒合發生障礙。鑑於上述研究,有的學者建議將牙周炎列為糖尿病的第6大並發症。如果糖尿病患者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,結局很可能就像李先生一樣,很早就會出現牙齒的缺失。
反之,牙周感染也會影響到血糖的控制以及增加出現糖​​尿病並發症的風險。有研究發現,牙周治療及輔助使用抗生素,可以通過減少牙周致病菌及控制炎症,減少重度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,從而改善血糖指數及患者病情。另一項臨床研究發現,受試者在接受牙周治療後,其血糖濃度平均下降17.1%。因此,對於糖尿病患者,牙周病的預防和控制是不可忽視的。

 

 

文章來源:Pclady健康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俊龍微創植牙 的頭像
    陳俊龍微創植牙

    牙醫陳俊龍國際種植牙中心

    陳俊龍微創植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